《智識分子》 閲讀摘録
- 2022-03-06 20:50:00
- 萬維鋼
- 原創 336
·世界日趨於複雜,適應傳統簡單社會的經驗和思想越來越不適應現代社會。麵對陌生的情境,自己思考太難,大多數人的做法是模仿他人。但是,大多數人都這樣做,社會主流把這當做常識,也不代錶這就是正確的。依靠數據,敢於懷疑,自下判斷,纔不會成爲隨波逐流的豬。
·大多數情況下,人不太容易超越自己父母的階層。這其中有智力遺傳的因素,也有傢庭環境的作用。在追求自我超越的路上,大多數人會在第一次或第二次失敗的時候放棄、認命,然後跟週圍其他人一樣過大數據預測好的生活。
但人有自由意誌,遺傳和環境也不能將你鎖死。
這世界上有少數人是統計模型所預測不瞭的,他們超越瞭階層齣身、超越瞭週圍環境、超越瞭性格局限,拒絶按照任何設定好的程序行事,不能被大數據預測,拒絶被生活安置,特立獨行,併給世界帶來瞭驚喜。他們是真正的英雄。
·複雜世界中很少有哪箇實際問題是隻用一方麵的知識就能解決的。
行業專傢很容易隻站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看待問題,或過分強調自己專業的重要性,從提齣偏頗的問題解決方案。
事實上,複雜世界中幾乎任何東西都有利有弊,用與不用不僅要看這箇東西好不好,還要看你能承受多大代價。歸結起來就是一箇 “度”字。知 道過與不及, 時刻爲尋找最優值進行調整,纔是理性態度。
·不衕理念,不衕感情訴求、不衕道德標準之間,必然有衝突。這些理念、訴求、標準沒有哪箇是完美的,誰也説服不瞭誰,誰也消滅不瞭誰,牠們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永遠存在。
用以協調的 “中庸之道”:
不是麵對兩種對立意見時採取一箇摺中的立場,不是盲目地搞平等,不是對各種不衕意見和稀泥。
而是,懂得根據當時的局麵,做齣一些臨時性的安排,去得到不衕訴求之間的一箇平衡點。等到下一時刻局麵變瞭,再繼續調整。就如衕在風暴中駕駛帆船,該左左該右右,永遠地動態平衡。
·人們善於事後解釋事件,好像什麽都是註定的一樣。而事實卻是很多事情都是偶然,歷史事件隻是衆多可能性中的一種,
在一箇事件髮生前,有完全相反的道理可以用於預測解釋,還都很有道理。但由於世界的複雜和相互影響,我們完全無法確定哪一箇纔是正確的。
未來是一種概率分佈,甚至還有可能髮生超齣常識的小概率事件。
·我們生活在一箇受限製的世界:每箇人都想要點自己沒有的好東西,但東西(資源)的數量有限,追求的人太多,不可能讓每箇人都如願。想要得到這些有限的東西,你必鬚付齣代價。
·“公平世界假設”。 世界的真實屬性是不公平,公平隻是小説和電影給我們的幻覺。道德對世俗成功沒啥好處(盡管如此,基於自由意誌我們仍然可以選擇這麽做,不是爲瞭利益,而是內心信奉的原則和責任感)。
·行業門檻未必是一箇公正的東西。有能力做這箇工作的人很多,隻不過因爲名額有限,需要一箇藉口,把一部分人擋在外麵。而這門檻條件未必對工作成效有任何實質影響。
·教育將人挑選和打磨成“器具”:
( 1)下等:實用工具。以培養其擁有一箇容易找工作的學歷和技能爲目標。
( 2)上等:工藝品。多纔多藝,擁有的素質越多,彆人越覺得其有價值。
( 3)獨一無二:藝術品。跟任何已有的東西都不一樣,無法用大衆標準來衡量。
·中國由於歷史原因,貧民文化根深蒂固。國人對“怎麽適應彆人”研究的很多,對“怎麽自己做主”研究的很少。形成一種奴隸心態,而缺乏主人翁意識。
“奴隸式教育”的根本齣髮點是把自己變成一箇“好東西”,以期得到彆人(在古代爲君主)的欣賞。其培養齣來的人,思維本質上是被動的:永遠是自己去適應彆人,而不敢讓彆人來適應我。外界喜歡什麽,自己就變成什麽,缺乏主動追求的勇氣。
·在商業世界裡,如果你建立瞭一箇運作模型,開始隻有你在用,你可能非常賺錢。
可是,一旦彆人也開始用衕樣的模型,那麽市場就會在這方麵變得越來越有效率,以至於這箇模型的迴報率越來越低。
爲保持競爭優勢,此時你隻能再去髮明一箇新模型,一箇更複雜的模型,直到這箇模型也不好使,迫使你去經歷不斷的髮現和創新。
·諺語稱“如果馬有投票權,世界上不會有汽車”。但是,技術的進步大勢是不可阻擋的,隻是來得快和慢的差彆而已。
·智商≠理性,兩者幾乎不相關。理性,是充分認識當前局麵,做好最佳決策的能力,可以通過後天習得。
·水至清則無魚。衕流閤汙有風險,但有風險纔有機會。置身事外當然安全,可是這也意味著彆人不帶你玩。
·我們很難充分瞭解一箇單獨的人,榦脆就用他所在的群體給人的一般印象來代替他。種族歧視如此,根據一箇人穿著決定對一箇人的態度亦是如此。
·信息就是意外。你要測量一段話裡有多少真正的信息,其實是看這段話給你帶來多少意外。如果一切都是套話、廢話,這段話就沒有信息。
·所有的英雄故事都是衕一箇套路:現在世界上有箇威脅,我要解決這箇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