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箭齐发,法律咨询公司的批量诉讼产业链

2024-10-09 21:43:00
转贴 467
摘要:合法地,用千千万万小商家的三两万元赔偿,铸就了法律咨询公司的盆满钵满。

近年来,中国法院面临着 诉讼爆炸问题 一类典型案件是知识产权纠纷 。  据《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 2009 年全国各级法院新收知识产权一审民事案件数量 30626 件,到 2021 年,这一数字为 550236 件,增长近 18 倍。 而这其中,由 法律咨询公司 引导的 批量诉讼占很大一部分 有学者曾统计 2014 - 2018 年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的商标权侵权纠纷、著作权侵权纠纷和专利权侵权纠纷三个案由下, 20 余万份一审裁判文书发现,其中可能的批量诉讼案件分别占前述案件九成、八成和三成。

过度诉讼 ,特征在于 不必要 泛滥 ”, 法律咨询公司在这类过度诉讼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们接受企业授权,与公证处合作、委托律师事务所代理诉讼,行成一条批量诉讼产业链。


商标权侵权纠纷 为例,根据《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六十三条的规定,销售纯假冒商品构成侵权,销售商标近似的商品且导致混淆的也构成侵权,赔偿金额除了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还包括制止侵权支出的合理费用(包括公证费、律师费等)。在这个法律框架下,法律咨询公司会与当事人企业达成合作协议, 一般采取类似 全风险代理 的第三方资助诉讼模式,不要求企业垫付 任何 费用 ,所 赔偿 款双方 按比例分成。具体来说有以下流程:

1 当事人 企业提供 盖公章的 授权 材料 ,并在后期对 取证的 假冒商品出具鉴定意见

2 法律咨询公司根据相关线索,按地域 扫荡式 ”“ 地毯式 搜寻 与公证处一同到小商户、超市、便利店 处取证 在公证处的见证下,以普通顾客身份购买印有某商标的产品,再对店铺拍照、定位等,并将产品进行封袋保存

3 公证处对购买的过程进行公证,出具公证书。 根据民事诉讼法律规定 公证书具有天然的公信力,除非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否则诉讼中 法院几乎都会采信。法律咨询公司需要办理大量公证文件,每份单价 几百 数千 元不等,对公证处来说,是十分可观的收入,公证处对此 乐于 高度配合。

4 )进入诉讼阶段, 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权、赔偿损失(金额通常万元以上)与合理开支并承担诉讼费( 总的 大约数万元)。对法律咨询公司而言,直接代理案件超出自己的经营范围 是违法行为, 因此诉讼中会 与律所合作,由后者代为立案、参与庭审和调解。

 

对于小商户来说,识别和判断假冒商品、商标混淆商品确实具有一定难度,而且因为专业法律认识不足,对于原告不起诉生产商源头,而将矛头对准自己亦微词颇多。根据商标法律制度 ,如果小商户 对商品是假货不知情,且 能证明所售卖商品的合理来源 ,可以不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现实中,很多小商户没有留存进货凭证的习惯,或者其上内容简单,并且保存时间有限 最后导致没有抗辩证据而败诉。

侵权广泛存在 ,案件事实相似,还有 法定赔偿制度 兜底,原告 无需就损害后果举证 ,种种便利因素使该类案件 能够通过 批量 处理 全国性 几十 、上百个案件 地诉讼 压低成本 。最终,合法地,用千千万万小商家的三两万元赔偿,铸就了 法律咨询公司 的盆满钵满。

 

法律咨询公司能在当下的中国生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法律服务市场处于一种割据状态 各种法律职业的管辖权边界十分模糊, 法律咨询公司主营法律业务,却 不受司法行政部门监管 ,更不受律师执业法规的约束, 私家侦探、 司法掮客 中介 等寄生其中 ,逐利的资本在法律行业肆虐 特别是近几年来, 法律咨询公司 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在某企查 APP 上查询含有“法律咨询”公司,数量将近 50 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律师事务所只有 4 万多家。你随便在法院附近逛一圈,就能看到各种写着“法律咨询”“法律服务”的门店林立,却难觅“事务所”的踪迹(行业法律规定,律师事务所不得开设在法院 检察院等司法机关附近)。许多不明真相的当事人,刚从法院出来,拐头就被法律咨询公司招牌上的 “法律”二字忽悠进去了,殊不知接待他的人可能连司法考试都没通过,甚至前一份工作还是在某 4S 店卖车。

 

知识产权 这类 批量 诉讼 产业 外,金融借款、信用卡逾期、小额借款合同纠纷,以及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 等都有大把 法律咨询公司 的影子 如果你不幸出交通事故进医院了,你会惊讶地发现,会有人主动上前 “嘘寒问暖”,了解你的伤情,并且承诺可以全程帮你起诉肇事方索赔,还叫你放宽心,全部费用他们垫付,拿到赔偿款后再按照合同约定分走 10%-20% 。然而,法律咨询公司签下你的案子后,转头去找了个律师来代理案件。最终,不幸九级伤残的你获赔 30 万,法律咨询公司分走 3 万,并给了律师律师费 3 千。好一个法律 掮客

 

前面讲到, 法律咨询公司 无法 直接代理 诉讼 案件 ,需要找律所律师进行合作,否则诉讼产业链就断了。 实际上,律师与法律咨询公司合作是不被允许的 ,全国各地律师协会都有发文 呼吁律所和律师,恪守职业道德,不与法律咨询公司及其他法律服务机构开展任何形式的法律业务合作 不在上述机构 驻点 办公,不 有偿承接来自该类机构转介的任何案件,不向该类机构支付中介等费用 等,否则将按律师执业规范予以处分。但是 实践中,法律咨询公司和律所可能 早就 构成利益共同体, 或者 法律咨询公司 用资本控制律师事务所,或者 律所负责人 为了规避严厉的司法行政监管以亲戚名义开设 法律咨询公司

 

为了缓解日益繁重的知产诉讼工作,也为了促进社会稳定公平,在最高院带头下,各地法院陆续开展非正常批量诉讼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但这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当全体法官、律师带着“镣铐”、守着规矩前行,游离司法监管框架之外的法律服务公司,必然能凭借着它的优势,给法律行业另一个出其不意的背刺。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